您所在的位置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 科室导航 > 肝病科 > 乙肝 >
科室导航
乙肝

被传染了乙肝怎么办?能治愈吗?肝病医生高子敏为您详细解读

发布日期:2020-08-25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浏览次数(156)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因各种原因接触到乙肝病毒后陷入恐慌与迷茫:“我是不是完了?”“这病还能治好吗?”针对这些高频疑问,我们特邀资深肝病专家高子敏医生,用通俗的语言为大家拨开迷雾,带来科学应对指南。

  确诊第一步:理性认知,破除误区

  当拿到乙肝检测报告时,首先要明确两个关键概念——携带者≠患者。我国约有7000万慢性HBV感染者,其中大部分人处于免疫耐受期,肝脏并无炎症损伤;只有出现转氨酶升高、病毒活跃复制等情况才需要治疗。高子敏医生强调:“单纯‘澳抗阳性’不必过度焦虑,但必须建立定期随访机制。”建议每3-6个月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及肝脏超声检查,动态监测病情变化。

  对于新发感染者,急性期有约90%的概率实现自发清除。此时应保证充足休息、均衡营养摄入,避免饮酒和使用肝毒性药物。若超过半年仍未转阴,则可能转为慢性感染状态,需进入规范化管理流程。

  治疗方案:分层施策,精准打击

  现代医学已构建起完善的乙肝防控体系。核苷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肝硬化/肝癌风险;干扰素治疗则适用于部分优势人群。高子敏医生特别指出:“临床治愈目标正在成为现实。”通过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治疗,部分患者可实现表面抗原转阴,达到功能性治愈标准。

  中西医结合疗法也展现出独特优势。中医辨证施治可改善乏力、纳差等症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但需注意,所有用药必须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勿轻信偏方或自行停药。数据显示,规范治疗可使85%以上的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日常防护:构建健康防线

  预防传播是阻断疾病链条的关键。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日常工作学习中的握手、拥抱不会传染。家庭成员应及时接种疫苗,确保产生保护性抗体。患者个人物品如牙刷、剃须刀等需单独使用,伤口处理要格外小心。

  生活方式调整同样重要。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能增强免疫力;饮食方面推荐高蛋白、低脂肪结构,多吃新鲜蔬果;严格禁酒则是保护肝脏的基本准则。高子敏医生提醒:“很多患者忽视心理调适的重要性,长期焦虑抑郁反而会加重病情。”

  未来展望:希望与责任并存

  随着靶向药物研发加速和免疫治疗突破,乙肝功能性治愈率逐年提升。参与新药临床试验的患者有机会获得前沿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消除社会歧视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了解传播途径就能明白,日常接触不会感染乙肝,给予患者应有的尊重与理解。

  高子敏医生最后总结道:“乙肝虽是慢性病,但完全可控可防。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坚持规范治疗。只要医患携手配合,大多数患者都能维持正常生活质量,安享长寿人生。”面对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疾病挑战,科学认知就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