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 科室导航 > 肝病科 > 肝病检查 > 乙肝五项 >
科室导航
乙肝五项

乙肝五项一五阳性打阻断针可以吗?肝病专家庄淑英深度解读

发布日期:2025-08-13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浏览次数(187)

  当体检报告单上出现“乙肝五项中第一项(HBsAg)和第五项(抗-HBc)阳性”时,许多患者会陷入困惑:“这种情况需要打阻断针吗?”针对这一常见问题,我们特别邀请了著名肝病专家庄淑英医生,从医学原理、临床实践和最新研究进展出发,为大家详细解答。

  一、明确概念:什么是“阻断针”?

  所谓“阻断针”,医学上称为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是一种含有高效价抗-HBs抗体的生物制剂。它的主要作用是在暴露于乙肝病毒后立即提供被动免疫保护,常用于母婴垂直传播预防或意外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置。庄医生强调:“阻断针的本质是‘救急’而非‘治病’,适用于未感染人群的短期防护,而不是已确诊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案。”

  二、一五阳性的特殊性分析

  对于HBsAg+/抗-HBc+的患者来说,其体内已经存在完整的病毒颗粒复制周期。此时注射HBIG的效果非常有限——因为药物中的外源性抗体无法穿透已感染肝细胞内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临床数据显示,这类人群使用阻断针后,表面抗原转阴率不足3%,且停药后极易复发。因此,国际指南并不推荐将免疫球蛋白作为慢性感染者的基础治疗手段。

  三、哪些情况可以考虑联合应用?

  尽管单独使用效果不佳,但在特定场景下仍可尝试组合疗法:

  备孕女性的特殊需求:若孕妇处于高病毒载量状态(HBV DNA>10^6 IU/mL),可在妊娠晚期加用HBIG降低宫内感染风险;

  肝移植术后防复发:器官移植受者因免疫抑制容易激活潜伏病毒,此时短期应用免疫球蛋白能争取宝贵时间窗口;

  突破性感染应对:正在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出现急性肝炎发作时,可临时补充HBIG控制病情恶化。

  四、科学管理的优先级排序

  庄医生指出,针对一五阳性患者的正确处理流程应该是:

  ✅ 第一步:完善检查(包括肝功能、HBV DNA定量、肝脏弹性成像);

  ✅ 第二步:评估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药物);

  ✅ 第三步:生活方式干预(严格戒酒、均衡营养、规律作息);

  ✅ 第四步:定期随访监测(每3个月复查一次关键指标)。

  她特别提醒:“盲目依赖阻断针可能延误最佳干预期,甚至导致耐药株产生。”

  五、破解常见误区

  ❌ “打了阻断针就能彻底清除病毒”——错误!现有药物尚不能根治cccDNA;

  ❌ “所有阳性患者都适用此疗法”——错误!仅适用于特定高危人群的短期预防;

  ❌ “越贵的药物效果越好”——错误!选择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体化原则决定。

  六、真实案例启示录

  一位32岁的男性公务员在体检发现一五阳性后,自行购买多支HBIG注射,结果不仅未见好转,反而出现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经规范诊疗后改用口服抗病毒药物,三个月后病毒载量下降至检测下限。这个案例印证了庄医生的观点:“精准医疗比经验用药更重要。”

  总结而言,乙肝一五阳性患者不宜将阻断针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正确的做法是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毒活跃度、肝脏损伤程度和个人健康状况制定综合管理方案。通过长期抗病毒治疗、定期监测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结合,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实现病情稳定控制。正如庄淑英医生所说:“对抗乙肝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持久战,理性决策比冲动用药更能带来胜利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