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 科室导航 > 肝病科 > 肝硬化 >
科室导航
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会走向肝硬化吗?程进明医生深度解析

发布日期:2025-08-30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浏览次数(119)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许多患者担忧:这种“无声无息”的脂肪堆积是否会像酒精性肝病那样,最终演变为肝硬化?为此,我们专访了著名肝病专家程进明医生,他将结合临床经验和最新研究数据,为您揭开疾病进展的真相。

程医生明确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确实存在向肝硬化发展的风险,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走到这一步。”根据国际权威研究显示,在单纯性脂肪肝阶段,约20%-30%的人群可能在10-20年内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而其中又有10%-20%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这就像一场接力赛,每个阶段都有“刹车”的机会。

关键转折点在于炎症的发生。当肝细胞内的脂滴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和免疫细胞浸润,导致肝细胞损伤坏死。此时若不及时干预,持续存在的炎症将激活肝星状细胞,产生大量胶原纤维沉积于肝窦间隙,逐渐形成假小叶结构——这就是肝硬化的典型病理特征。程医生形象地比喻:“健康的肝脏如同柔软的海绵,而硬化后的肝脏则像布满瘢痕的硬橡胶。”

哪些因素会加速这一进程?程医生总结了三大推手:①代谢综合征(肥胖、糖尿病、高血脂);②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的内毒素入血;③遗传易感性(如PNPLA3基因变异)。他分享过一个典型案例: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BMI达32kg/m²且患有2型糖尿病,在确诊脂肪肝五年后出现了明显的肝纤维化指标异常。通过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该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患者可能直接从脂肪肝跃升至肝癌,绕过了典型的肝硬化阶段。这种“跳跃式发展”多见于合并严重胰岛素抵抗和铁过载的情况。因此,定期监测变得尤为重要。程医生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包括肝功能、血糖血脂、肝脏超声在内的系统检查,必要时可做无创肝硬度检测(FibroScan)评估纤维化程度。

预防策略需要多管齐下。首先是减重——目标设定为每月减轻体重的5%-10%,避免快速节食造成的代谢紊乱。其次是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比例;用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适量补充ω-3脂肪酸(如深海鱼类)。运动方面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效果更佳。

药物治疗目前仍处于辅助地位。对于已出现肝炎活动的患者,维生素E、吡格列酮等药物可能被考虑使用。新兴疗法如FXR激动剂正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逆转纤维化的潜力。但程医生强调:“任何药物都不能替代基础的生活方式改变。”

“非酒精性脂肪肝就像温水煮青蛙,危险往往悄然而至。”程进明医生总结道,“从脂肪肝到肝硬化通常需要数十年时间,这给了我们充足的干预窗口期。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和定期监测,绝大多数患者都能避免走到肝硬化那一步。”他的这番话为众多患者指明了方向——与其被动等待疾病进展,不如主动掌控健康主动权。毕竟,肝脏的强大再生能力给了我们修正错误的机会,但这个机会稍纵即逝。唯有坚持科学管理,才能阻断肝病进展链条,守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