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 科室导航 > 儿科 > 多动症 >
科室导航
多动症

兰墨赭解读:小孩多动症,不容忽视的病症

发布日期:2020-08-19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浏览次数(158)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孩子总是活力满满、停不下来,让家长既无奈又担忧,不禁疑惑:小孩多动症真的是一种病吗?儿科医生兰墨赭为我们带来专业解读。

小孩多动症,全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它绝非简单的“调皮”“好动”,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儿童期常见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从医学角度来看,其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一方面,遗传因素扮演重要角色,若家族中有多动症患者,孩子发病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多动症存在一定的基因遗传倾向,某些特定基因可能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传递与调节。另一方面,大脑神经递质失衡也是关键因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会导致大脑对行为的控制、注意力的集中等功能出现紊乱,使得孩子难以把控自己的动作与思绪。

多动症孩子在日常表现上极具辨识度。在注意力方面,他们难以长时间聚焦于一件事,课堂上常常心不在焉,容易被窗外鸟鸣、同学文具掉落等细微声响吸引,做作业时也拖沓、错误频出,丢三落四更是家常便饭。活动过多更是突出特征,仿佛体内装着永不停歇的“小马达”,在教室里坐不住,课间横冲直撞,在家也闲不下来,上蹿下跳、登高爬低,全然不知疲倦。情绪冲动也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受挫,想要什么就得立刻得到,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哭闹不止,不计后果。

与正常孩子的活泼好动相比,多动症孩子的行为是失控且持续性的,不受环境、规则约束,而且这些症状会在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严重影响学习、生活与社交。在学习上,成绩下滑,知识掌握困难;生活里,自理能力差,常出意外;社交中,易被同伴排斥,产生自卑、孤僻心理。

兰墨赭医生强调,一旦怀疑孩子有多动症,需及时就医。专业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行为、借助心理测评量表以及排除其他疾病干扰等多项流程来精准诊断。确诊后,治疗手段多元,药物治疗能调节神经递质,改善注意力与多动症状;行为干预不可或缺,家长、老师携手为孩子制定规律作息、明确行为规范,用奖励机制强化良好表现;心理辅导则帮助孩子疏导情绪、提升社交技巧,重建自信。

小孩多动症绝非性格瑕疵,而是亟待重视与干预的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帮孩子跨越成长障碍,拥抱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