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 科室导航 > 儿科 > 多动症 >
科室导航
多动症

多动症能恢复到正常吗?儿科医生吴贺莉解读

发布日期:2020-08-25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浏览次数(154)

  教室后排那个总在扭来扭去的身影,作业本上歪歪扭扭的字迹,还有永远停不下来的小动作……这些场景常让家长既焦虑又无助。许多父母都会问同一个问题:“我家孩子得了多动症,还能恢复正常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访了专注儿童神经发育障碍诊疗十余年的儿科专家吴贺莉医生,听她揭开多动症治疗与康复的真相。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误区。”吴医生推了推眼镜说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并非‘不治之症’,而是可管理的慢性发育性行为疾病。”在她接诊的案例中,经过系统干预的孩子有近七成能显著改善核心症状,部分患儿甚至可以达到同龄儿童的功能水平。关键在于早期识别、科学干预和持续管理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临床观察显示,3-6岁是黄金干预期。这个阶段的大脑可塑性极强,就像正在浇筑的水泥地基,及时的行为矫正训练能重塑神经回路。吴医生团队采用“医教家”三位一体模式:医院提供药物调节与感觉统合治疗,学校实施个性化教育计划,家庭则通过正向强化塑造良好习惯。有个典型案例让她印象深刻——5岁的阳阳最初无法安静坐满一分钟,经过半年跨场景干预后,现在不仅能完整听完故事书,还成了手工课上的小能手。

  药物治疗往往是家长最关心的话题。吴医生强调:“中枢兴奋剂不是‘聪明药’,而是帮助大脑信号传递更精准的工具。”现代医学主张阶梯式用药原则,从最低有效剂量开始,配合定期评估调整方案。更重要的是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教会孩子用“暂停键”控制冲动,用视觉提示分解复杂任务。这种身心同治的方式,就像给狂奔的野马套上缰绳,而非简单束缚它的四肢。

  家庭环境的改变同样至关重要。吴医生建议家长建立结构化日常作息表,把大目标拆解成可操作的小步骤。比如写作业时设置番茄钟计时器,运动方面选择武术或球类等需要专注力的项目。她特别提到“优势视角”的培养:“与其盯着孩子的短板,不如发掘他的特长领域。有的艺术天赋突出的多动症儿童,在绘画创作中找到情绪出口后,注意力自然得到提升。”

  随访数据显示,坚持综合干预两年以上的患儿,约60%在青春期后实现功能正常化。但吴医生也提醒,这不等于彻底治愈,如同近视需要长期护眼一样,多动症管理应贯穿整个成长周期。随着年龄增长,治疗重点会逐渐转向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社会适应技巧的训练。

  采访结束时正值放学时分,走廊里传来孩子们清脆的笑声。吴医生望着窗外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拼图,多动症只是其中一块特殊的碎片。当我们学会调整看待的角度,给予适当的支持工具,他们完全可以拼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画卷。”这席话,或许正是对“恢复正常”最生动的诠释——不是削足适履的改变,而是扬长避短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