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 科室导航 > 儿科 > 抽动症 >
科室导航
抽动症

小孩得了抽动症能治愈吗?儿科医生谢玉明解读

发布日期:2020-08-26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浏览次数(130)

  当看到孩子频繁眨眼、耸肩或发出奇怪声响时,许多家长的心都会揪紧。这些看似顽劣的行为背后,可能藏着一种名为“抽动障碍”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在诊室里,常有焦虑的父母追问:“我家孩子得了抽动症还能治好吗?”对此,拥有二十余年临床经验的儿科专家谢玉明主任给出了专业解答。

  抽动症并非单一维度的疾病谱系。它像棵分叉的大树,轻则表现为简单的运动性抽动(如眨眼、甩手),重则发展为复杂的发声抽动甚至伴随强迫行为。谢主任指出,约60%的患儿属于短暂性抽动类型,这类情况往往具有自限性特点,随着大脑神经突触逐渐成熟,多数能在青春期前后自然缓解。但关键在于早期识别与科学干预,就像园丁修剪幼苗旁枝那样及时引导。

  现代医学强调多模态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如同精准灌溉系统,通过调节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平衡来控制症状;而行为疗法则是阳光雨露般的滋养——感觉统合训练能重塑感官处理模式,认知行为治疗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觉察机制。谢主任特别提到家庭环境的重要性:“父母的耐心比任何药物都珍贵。当我们把‘管教’转化为‘理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降低一半。”她建议采用“三不原则”:不关注、不模仿、不批评,用温和的态度代替指责。

  临床数据显示,经过规范管理的患儿中,超过80%可实现症状显著改善。有个典型案例令人印象深刻:9岁的浩浩因清嗓子声音被同学嘲笑,变得自卑孤僻。谢主任团队为他制定了个性化方案:白天服用小剂量中枢兴奋剂控制急性发作,傍晚进行沙盘游戏释放情绪,配合生物反馈仪训练专注力。三个月后,不仅抽动频率下降70%,更重要的是孩子重新找回了笑容。

  需要警惕的是,社会上某些非正规机构宣称能“根治”抽动症,实则可能延误正规治疗。谢主任郑重提醒:“目前没有特效偏方,所谓‘彻底断根’的承诺都是不负责任的。”正确的路径应该是到三甲医院儿童神经专科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脑电图、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等工具辅助诊断。

  对于预后判断,谢主任打了个生动的比方:“这就像培育盆栽紫砂壶的过程。有的胚体先天质地优良,只需稍作修整;有的则需要更精心的养护。但无论如何,只要给予适宜的温度和养分,每株植物都能展现独特的生命力。”她鼓励家长保持合理期待:即使不能完全消除所有症状,通过持续管理也能让孩子过上正常生活。

  站在诊室窗前目送康复的孩子蹦跳着离开,谢主任常感慨万千。在她看来,治疗抽动症不仅是医学课题,更是场关于成长的教育实践。当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支持网络时,那些曾经被标签化的“问题儿童”,终将在爱与科学的浇灌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